退休不忘化学业,苦心编修化学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符若文书记、孔晓慧副书记和参与化学志编写的退休教师合影留念

上图为符若文书记、孔晓慧副书记和参与化学志编写的退休教师合影留念
  

129早上,林大梿、张大经、等多位参与编写广东省科技志的化学院退休老教师在康乐园餐厅欢聚一堂,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符若文教授,副书记孔晓慧老师也前来问候,和老教师们进行亲切交谈。《广东省志·科学技术志》的编写,让退休老教师又走在了一起,也促成了这一天的聚会。老前辈们在畅叙旧情的同时,还互相分享了编写这部史志时的点点滴滴。

《广东省志·科学技术志》是广东省历史上首部科技志,是对全省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记载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此志在多方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协助下,历经十三个寒暑而成,凝聚了四百多位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负责自然科学领域的编写,林大梿、张大经、等几位老教师,组成“中大化学系科编写组”,承担起志中《化学》章的编写任务。编写组的成员包括了主笔的林大梿、张大经、老师,撰稿的古喜兰、杨始堃、林永成老师,审稿的李卓美、曾昭槐老师。

老师们众志成城,努力编撰,出色地完成了科学志《化学》章的编写工作。他们突出的贡献得到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困难条件下,做出创造性的努力,率先写出基础科学各章中第一个达到‘征求意见稿’水平的志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院院长陈东美教授认为:“《化学》‘征求意见稿’,较好地写出化学在广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编写工作是一流的。”中国地方志科技史志研究会秘书长黄锦库研究员认为《化学》体例结构合理,内容有广度、有深度,志稿丰实,堪称佳作。主笔之一的林大梿老师也因此获得全国史志协会颁发的“耕耘奖”,教师们的辛劳汗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审慎修志,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为了这四个字,老师们可谓不遗余力。“准确、不漏”始终是他们搜集资料、筛选编写的准绳。为了考证东晋炼丹术家葛洪在广东的炼丹情况,张大经、林大梿两位老教师不畏艰辛,亲自上罗浮山,挖土取样,进行元素分析;为了保证编写内容的质量,老师们对要编写入志的科技成果进行谨慎、公正的取舍,保持一贯求实的作风,并做到了以理服人。

2003年,广东省再修编《广东省志(1979-2000)·科学技术卷》,林大梿老师再次担任其中化学章主笔,张大经、刘冠昆老师为撰稿。计划安排至2008年完成。2005年初他们已经完成比较完善的第二稿,省科技史志办公室认为该稿在选材记述、写作方法、行文表达等方面都比较符合科技志撰写规范,因此作为样稿发给各撰稿人参考。经多次修改,最近经曾昭槐老师审稿,已经达到志稿的基本要求,并由学院送省科技史志办。据了解,这次撰稿任务中,化学章是第一个完成。

谈及编志的意义时,老师们都感慨万千。如今某些浮躁,急功近利的学风,确实让人痛心,基础学科的发展是需要有耐心、恒心,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工作者来支撑。所以,他们希望通过编写科技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关于广东化学学科发展的珍贵历史材料,同时对做过卓越贡献的化学工作者予以肯定。他们把未曾获奖却对化学学科起推动作用的科学家编写入志,正是旨在将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延续下去。同时,老师们表示,编写《化学》章,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大化学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大化学院,在广东化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块出人才、出成果的福地,这也是老师们晚年继续为化学事业贡献力量的一股动力。

虽然这些退休的老教师结束了化学的教学生涯,但是,他们为化学学科奉献的热诚却并未休止过。他们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严谨细致、忠于科学的精神,将与这部广东科技志一起,永远留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院宣传小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