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存元教授应邀参加小谷围科学讲坛解读诺奖化学奖
(以下转载自南都网: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13-11/26/content_1978172.htm)

“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这个陌生描述,随着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布而进入公众的视野。11月23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邀请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存元教授,专门解读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虽然话题是艰深的化学理论,会场却爆满,听众非常专业的提问令赵存元赞叹不已。
诺奖科学家“打开了一扇门”
有科普作者形象解释本次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原因,是将牛顿的苹果(代指以牛顿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理论)和薛定谔的猫(代指量子物理。薛定谔为奥地利著名的量子物理科学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赵存元说,传统物理和量子物理完全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都有缺陷。比如经典物理只能处理宏观物体,例如化学上对分子所采用的球棍模型。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化学反应中所涉及到的电子的运动过程非常快,遵循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经典物理对此无能为力。而量子物理可将这些电子的量子状态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但是,“量子力学只能计算较小的分子体系,因为它要处理每一个原子核和电子。太大的分子由于所包含的原子核和电子的数目太多,在计算处理上非常非常困难。”因此为了处理大分子的复杂化学体系,科学家们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将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思路:即核心的化学变化用量子力学来精确计算,外围用分子力学,也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来算。
赵存元说,科学家前辈巧妙结合了量子物理和经典物理各自的长处,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将牛顿的苹果和薛定谔的猫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复杂化学体系的模拟问题,大大拓宽了所研究的分子尺度,是对化学科学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成就。
未来对医药和材料等有深远影响
赵存元认为,复杂化学的多尺度模型应用将在生物、药物设计、材料设计、金属催化等领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未来的化学实验很多有可能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
他解释,对于材料设计来说,决定材料的性能关键就是在其微观结构,微观结构的精细部分需要用量子力学来计算,其他宏观部分可以用分子力学来处理。如何调节其微观结构,使得它得到最好的宏观性能,多尺度模型计算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此外,在医药领域,比如要研发一种新型的药物,我们可以通过多尺度理论模型进行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探索,研究活性位点和作用机制。然后可以通过经典力学或者半经验的办法,在成千上万个数据库化合物中筛选出可能的候选药物,再通过合成与活性测试等逐步实现新药的开发。多尺度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新药研制的效率。
现场观众提问专业 教授“嘿嘿”鼓励
在当天的讲座现场,学术报告厅里观众爆满,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各大高校生物、医药、物理、化学甚至石油勘探等专业的学生。看到有这么多人对艰深的化学理论问题感兴趣,赵存元教授相当欣慰。每有精彩提问,他都会笑出声来。“嘿嘿,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这个理论理解过”,“嘿嘿,你的问题非常好,看来今天来听讲座的不是来浪费时间的”……原计划30分钟的互动环节,最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会后赵存元感叹,“这些都是未来薪火”。
Q:我听过一个外国教授的讲座,他把一个分子基因引入到药物分子里面,然后测试了大概1000多种最后合成的分子,寻找了很多活性点,最后筛选了100个左右。但是,他按照他软件设计出来的药物,前十个最好的反而在动物试验里面没有效果,排在大概50到60位的某两个分子才有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今后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A:我的理解有两个可能性。一是这个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的精确度不够。另外,药物合成是纯化学行为,进入人体参与新陈代谢又是生物行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做这个计算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建模是否合理。
Q:想请你展望下一届诺奖化学奖会在哪个方面?
A:很难预测,但肯定不会是理论化学领域了。从1981年理论化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到今年30多年的时间,理论化学领域先后三次获奖,每次间隔时间不到20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计算化学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化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