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工作会议专题 | 督导员龚孟濂教授、徐文俊教授: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转载】
【编者按】
督导制度作为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督导老师的“督”与“导”也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将进一步建立督导团制度,将督导员队伍扩增至200人左右,逐步实现全校文理工医科的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教学全覆盖听课制度。对此,督导员有何意见与建议呢?记者特地采访了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员、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龚孟濂教授和哲学系徐文俊教授。
记:您所理解的督导的职责与任务是什么?您觉得学校建立督导团制度的目的与意义何在?
徐:我觉得督导主要有“督”和“导”两种职责。“督”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对老师的治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的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当然,如果所听的课程内容是我所熟悉的专业范围,则可以更具体地评价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督的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情况即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评估。“导”的方面,主要是下课后跟老师们交流,也有些老师会主动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会把听课的一些意见反馈给他,这就起到了“导”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主要的工作职责。学校要建立、完善督导团制度,表明学校已经下决心来抓好本科教学了,这很好。
龚:督导这个岗位几十年前就有了,督导的队伍也在不断调整,这是发展所需要的。就像徐教授所说的,我认为督导的作用也无非就是“督促”和“引导”。目前现有的督导队伍,大部分都是刚退休不久的教师,最近也有少量的在职教师加入,文理工一个督导组,大概是18个人。医学的督导组是单独的。既然是督导,那么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听课。听课也不一定是本专业范围的,我们从老师组织课堂的情况,教学的方法,其实很容易听出来教学是否认真。尽管专业不一定对口,但学生的情况怎么样,也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可以说是第三方的监督。担任督导的老师,一般教学经验会比较丰富,离开岗位的时间也不久,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教师的督促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导”的方面,就像徐教授刚才讲的,通常就是课后几分钟的交流时间,一般会直接跟老师谈,哪些比较好,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都会开诚布公地讲出来。但是我个人感觉,如果仅靠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够,建议还可以增加其他途径,比如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或者座谈会等,加强与老师们的交流。
建立督导团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我觉得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全校有5000多门本科课程,如果按照目前督导员的数量,肯定是无法全面覆盖的。所以这个队伍确实有扩大的必要,而且要囊括一些教学好、有热情的在职教师进来,对于监督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会起到明显的作用。按照目前的评教体系,除了学生评教之外,第三方的评估相对更客观,给出的意见也更加中肯。
记:就您督导的感受而言,您觉得目前学校的本科课堂教学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徐:目前本科课堂教学的情况,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老师们备课很认真的,教学水平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好,学生上课总的出勤率也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们时有调课,造成督导听课扑空;有的老师上课“三不离”(不离讲稿、不离座位、不离PPT),反映出备课还不够充分或对授课内容不甚熟悉;有的老师上课过分依赖PPT,把一些公式、图表或者函数曲线打上去,却没有推演过程,可能会不利于学生理解;有些课程教材是英文的,讲授是中文的,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些老师作案例教学,引用的案例与观点不太吻合;课堂讨论点评不够;还有些教授请研究生代课的情况时有发生等等。课堂教学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关于学生听课的情况,低头看手机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希望能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
龚:我感觉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还比较好,但确实存在像徐教授提到的那些问题,因此感觉教师授课质量提高的余地还是很大的。即使同一门课,一位老师教了好几轮,也还是有提高的余地。如果让督导给教师们提点意见与建议,是个好办法。另外,学校也有要求在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我觉得是否应该作为一种规定确定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徐:对于龚教授讲的我也有同感。实际上,“导”的效果相比于“督”可能会更好,学校可以规定学科群或者教研室内部的教师互相听课,特别是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更应该经常去听课,这要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我们做青年教师的时候,教研室主任是经常来听课的,这就是起到了“导”的作用,告诉你哪个问题应该怎么讲,很具体。
龚:其实我讲的范围更广。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包括同辈教师之间,以及年轻与年长的教师之间。我曾对年轻教师说过,一学期花5个学时听5位老师的课,几年下来就能够听到几十位老师的课,这样的提高就很大了。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如果可以这样的话,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会比较直接。
记:本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课堂教学运行,提出减轻青年教师负担,降低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任务量,而增加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教授量,您对此怎么看?您认为这一举措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徐:我认为学校要教授多上一些本科的课程,这样挺好。因为现在中青年教师的压力比较大,他们晋升,科研成果有硬性要求,职称才上得去。如果过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对于其成长和进步不利。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为什么有些老师上课质量不高,他的心思放在科研上,教学就只能是应付,导致教学的效果也不太好。而让教授来上课,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同时科研的压力也没那么大,我个人感觉对两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学校这一举措是很好的。
龚:关于学校提出减轻青年教师的负担,我有一个建议,就是首先要对各个学院的基本情况做个调研,摸清底子,分职称来做。比如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课,本科教学的课又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然后再细化到谁具体承担了多少门课,有多少学时。副教授什么情况,讲师什么情况,助教什么情况。了解了这些之后,再来降低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量,就更有针对性了。把目前各种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了解清楚,提出的方案就有针对性了。
记:您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何建议?除了刚才提到的问题,您觉得在政策出台和执行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龚:总体上说,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全体教师都真的感到本科教学很重要。大家达成这个共识就好办了。学校从政策导向上还有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比如目前主要还是科研成果导向,现在评价一个学校,教学的东西往往比较“软”,而科研成果则是硬指标,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教学、科研就必须两手抓,两个都要好,这样才能名副其实。
徐:学校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加强指导,特别是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以提高教学的学术性。另外目前双语教学的课,基本上是两张皮,PPT是英文的,但讲授却是汉语的,这样的课程比较多。因此对于双语教学应该怎么做,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SY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