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潮贵校友在11月6日 “校友论坛”上的演讲稿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读 书 修 德 艰 苦 磨 砺

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在母校建校80周年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1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很高兴能与大家欢聚一堂,作为一位中大校友,首先向母校和学院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衷心祝愿母校和学 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我于1965年至1970年在化学系学习,母校教会了我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那五年青春快乐的时光,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5年的学习熏陶是我事业不断进步的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大这块沃土给了我们知识和智慧,也给我们以品牌价值和自强精神。三十多年来,我始终以作为一个中大校友而骄傲。

  近年来,母校发展很快,我们高兴地看到:母校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校区规模不断扩大,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验收。学校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原来的化学系也已发展成为今天的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九零年以来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本着 “天地造化,学无止境” 的理念,学院正迈开大步走向明天。

  目睹了母校和学院的蓬勃发展和各位小师弟、小师妹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感到非常欣喜、非常激动。借此机会,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各位校友谈几点体会。 第一,学习为本,修德为重。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人类同知识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力量、积累智慧、积累财富的过程。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阶段,是奠定人生根基的关键时期。

  对于学习,我想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说实话,我很羡慕大家。大家都知道,不要说五、六十年代,就是八十年代,上大学特别是上重点大学都是很不容易的。我1965年参加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届大学生。那时候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一年只招八百人,不像现在招六千人,一个县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不多。我上大学的第二年,就赶上文化大革命,先是搞运动,后是劳动,五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断断续续、风风雨雨。现在的学习条件比我们那个时代好多了,校园树木葱郁、绿草如茵;教室宽敞明亮,安静舒适;教师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知识渠道广泛,获取方便。这些条件弥足珍贵,同学们应倍加珍惜。大家都知道,工作以后,再也没有大学时代那样完整、系统的学习机会了。现在各个单位有短期的培训,大家都争着去,因为大家都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都觉得读书时候虚度了很多宝贵的时光,所以一有机会都争取补回来。

  第二句话,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方法。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很快,信息变化无穷,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必须要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就是不要局限于找金子,而是要炼就“点石成金”的本领。我是学化学的,但毕业后教过书、干过工厂、管过企业,后来从事行政,工作岗位换了很多,但我认为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隔行不隔理”,就是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相通、相似的。现在强调本科生要作实验、研究生要做课题、写论文,就是要培养大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掌握了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方法,不论知识怎么更新,世界怎么变化,我们也能始终保持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句话,学习以修德为重。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自古以来读书人都很重视修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原则,在掌握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正直、诚实、勤奋、务实、坚韧的良好品格。有德无才不成事,有才无德干坏事,德才兼备成大事。我们机关每年招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就是人品要好,提拔干部也是这样。希望我们大学生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要求自己,只有德才兼备,才有美好的前程和美好的人生。 第二,投身基层,艰苦奋斗。 在座的同学们可能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毕业后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毕业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就业之后流动也没有障碍,不象我们那个时候,“一次分配定终生”,全靠国家计划分配,组织上让我们到哪里就到哪里,要流动也很困难。我大学毕业就到了广东最东边的一个县――饶平,离广州有500多公里,来一趟广州真不容易呀,坐车要十几个小时。当时全国基本上处于半温饱状态,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能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而且独在异乡,语言不通,生活不便,信息不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呆就是二十年,奉献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但直到现在,我从没有后悔过,相反,这二十年的艰苦生活已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最宝贵的财富。长时间的基层生活,让我收获很多,总的来说有四点。即了解了民情,锤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结交了朋友。 首先说了解了民情。真是不到农村干活,不知道农民的苦;不到基层工作,不知道基层工作的难。我当教师、当工厂技术员,后来当基层领导,其间经历了很多人和事,使我对农村的工作状况有全面的了解,从心底对人民群众有一份深厚的感情。这对我后来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到基层去调研,从中去寻找答案。

  我们很多同学从小生活在城市,你们可以去农村走走,要真正了解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必须从农村开始,我认为这对你们以后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很有好处。 其次说锤炼了意志。一个人独在异乡,不懂当地语言,工作、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有时真怕自己挺不住。经过了二十年艰难环境的磨炼,现在无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最后能不能克服,我都会全力以赴,不会被吓倒,也不会半途而废。我就想,以前那么难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算什么。 再次,增长了才干。在基层工作的时期,是我个人素质得到锻炼,能力较快增长的时期。我到工厂工作时,基层企业里的大学生还很少、很稀罕,还有点自以为是的感觉,但一接触具体工作才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后来在不断摸索、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实践出真知”,对于我们学习化学、化学工程的,实践更加重要。所以大家不要怕到生产第一线去,要知道那里才是增长才干的好地方。现在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想进机关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学自然科学、学工程的,不去实践一下,对我们学过的系统知识是一种浪费。

  还有一点是结交了朋友。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20年的岁月里,我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后来都成为了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在事业上给了我很多支持。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友谊与日俱增,值得我一生珍惜。 当然,我说投身基层,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都跟我一样到基层去,或是刻意去过苦日子,大家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但千万不要害怕去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在基层、在艰苦的地方一样能干成事业。我们的校友中通过在基层艰苦奋斗干成大事的有很多,前一届和本届政府两任省长――卢瑞华省长、黄华华省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是一毕业就到工厂车间工作,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领导岗位。 第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中山先生教导我们: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先生胸怀 “天下为公” 的志向,为之奋斗终生的事迹,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是中大学子最宝贵的财富,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大人。在康乐园的日子里,我深深地受到中山先生精神的影响,确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从进入中大的那天起,我就要求自己,要努力学习,毕业之后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来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为家庭和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殷切期望。所以,当我参加工作以后,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都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件工作。

  现在,同学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更加广泛紧密,对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视,凡此种种,都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找准人生的坐标,并为之不断奋斗,就能在社会中大展拳脚。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环境,牢记中山先生的教诲,争取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我是很羡慕同学们啊,多希望自己能年轻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与同学们一道参与其中,去学习新的知识,去做更多的事情。未来就掌握在同学们的手中,等着你们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 当然,志存高远不是好高骛远。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我参加工作三十四年了,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当技术员的时候,我干的是一些小事情;当厂长的时候,我干的还是一些小事情;当县长、厅长的时候,我干的仍然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小事情,小事是大事的根,小事做得多了,日积月累就成了大事。现在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对于同学们来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所做的小事微不足道,其实在做好这些小事的过程中,你的工作能力及态度就可能会被认可。在机关里也一样,都喜欢一些肯扎扎实实干实事的人。当你嫌弃工作微不足道的时候,机会也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不积畦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全力以赴,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同学们,我们的母校是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名牌大学,我们都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相信,只要你们时刻牢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贡献,就一定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为母校争得更大的荣耀。明天中大将以你们为荣!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业进步!谢谢大家! (方潮贵,1970年毕业于我校化学系,现任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