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实验,难忘的经历 —— 郑军军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自从2003年11月初申报参加“开放式、研究性”实验至今天的答辩会,算起来快一年了。还记得当初是因为对新名词——“亚临界萃取”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参加创新开放实验,尽早走进实验室,体验体验做科学研究的滋味,提高自己的实验和研究能力。基于上述想法,我们在陈六平老师的支持下向学校教务处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申请了“亚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丹参浸膏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这个课题。一路走过来,才发现实验不仅仅是实验,也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牛顿说:“如果我们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 尤其在这个年代,科技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闭门造车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也许当你正为一个新想法而狂喜时,而别人已经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所以学习与借鉴前人的成果已经成为我们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不仅如此,还要放眼当今,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有所创新。 没有足够的准备、清晰的思路和清醒的头脑不会做出些像样的东西。为此,我们全组成员开始大量地收集资料。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利用学校数据库收集得来的。收集了国内外的文献后,接着就是资料的整理,熟悉实验材料与超临界萃取的工艺流程等以及它们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然后一起讨论我们即将采用的方法和实验条件的探索。

  苦乐参半的实验历程 如今我们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取得的实验结果也颇满意。回顾我们这大半年的实验历程,可以说是苦乐参半,我们从中 “萃取”了不少知识,也完成了我们当初申报实验的初衷,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提高不少,并且掌握了亚临界萃取这个工艺,在查资料、搜集有用信息方面有了我们自己的方法,对产品的分析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总体来说,是对做研究有了“感觉”。
  今年春季开学后,我们便真正的开始了实验。因为开始不了解我们所使用的萃取釜,开始两次做实验时有时萃取釜会漏气,然后等我们暂停实验放完气时,所用的萃取杯就会裂开,而且充气放气装釜需要挺长时间,我们都快不耐烦了,重复了两次这种经历后,大家一起分析,终于找出了漏气的原因。知道原因后,我们以后的实验就顺利了。不过这个实验确实需要耐心,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实验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所以越往后所需的时间越长,实验过程中每大约半个小时就有一个循环,记下循环时间,而且放气时要静下心,放快了会冲散药品,慢了会堵塞气体通道。所以对于工艺条件,马虎不得。 开始时我们做完实验,只要产品,看了一下废渣就把废渣扔了,开始几次实验的原料是一股脑放进去,所以萃取后,剩下的残渣中间的颜色几乎没有变,也就是说原料中间部分的成分根本就没有被萃取什么出来,于是我们改进了放原料的装填方式,随后萃取率增高了好多。为了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与结果分析的易于操作,我们对不同时间区间、不同段循环次数的萃取又进行了重复实验。 实验部分在暑假的前半段告了一个段落,然后开始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品组成。在暑假中忙了两个多星期,于8月23日才完全完成了这个实验。

  乐趣让人不知疲倦 这个实验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长,做到后面的阶段,在实验室泡一天是正常的事,有几次都是早8点到晚8点才离去,尤其是做高效液相色谱时,晚上8点以后吃晚餐也很经常。我们组中,卢保森同学做起实验来是不知道累的,真的达到了废寝忘餐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真正进入实验后,才知道其中的乐趣,沉浸于自己乐趣中的人是没有累的概念的。乐趣就像兴奋剂,可以让人忘掉周围的一切,专心地研究”。他这种精神经常激起我们全组成员继续实验、战胜困难的斗志。
 

后 记

  从这段时间的科研实践中,我们的组员都体会到了teamwork的重要性,学习了亚临界萃取这个工艺,熟悉了HPLC技术,并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积累、借鉴的过程。当你发现了不懂的问题,新的操作,新的设备,那么用点心思查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记录下来,将来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做实验不单单是“做”,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造就一份高尚的人格。进实验室的日子虽然有限,但我已经体会到了这些,学会了很多不进实验室的同学还学不到的东西。很感谢学院和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尤其是陈老师,在整个实验中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指导。

  “开放式、研究性”实验给了我们学习的激情,发展的空间,培养锻炼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大三这一年,我们全组成员过得充实、快乐。昔日在实验室洒下的汗水,浸润了科学的种子;老师就象阳光,抚育我们继续成长。 难忘的实验,难忘的经历,永留心中。 (作者: 郑军军,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01级 ) 摘自: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校报(新)第79期(2004年9月2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