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妹副教授在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与企业紧密合作,走产-学-研道路
王小妹 (副教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研人员的观念中,科学技术只是“实验室的东西”,并没有把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更没有把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概念。而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星期六工程师”的现象,是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好的诠释,一改过去“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科研传统,强化了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新概念。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与企业合作的体会:

1. 具备研究工作基础,熟悉行业发展情况 要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发展又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方向、内容,并在所选择的行业信息来源广泛,工作开展方便。例如:我在大学毕业后,曾在油墨厂工作几年,而当时我所在的永利集团3044noc登录入口化工组,科研工作较少,又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了解,我选择了油墨、涂料行业为发展方向。目前广东省的油墨、涂料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排位第一,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学院成立了高分子研究所油墨涂料研究中心,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同时也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我们会更努力的工作,为学院多作贡献。 试验条件也很重要,没有试验设备和仪器,最好就找企业合作。当做到有一定基础时,企业就愿意合作,找上门来。我们与红云厂签定了长期(十年)的合作协议,形成了产-学-研攻关课题组,共同承担并较好的完成了广东省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另一方面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行业会议,广结朋友,对研究开发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2.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服务对象,开发企业所需产品 技术并不是越新,企业越喜欢;技术越高新,风险越大,有的企业不敢投资。若技术陈旧落后,性价比差,市场占有率低,将被市场淘汰。一般开发一种质量好的产品,通过努力、刻苦钻研,采用进口品牌公司材料,又可能做到;更难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开发出性能优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有生命力,有市场空间,企业的老板会喜欢,愿意投资。 当企业找上门来要求合作时,有的老师不敢签合作合同,担心产品开发不出来,合同指标完不成怎么办?我认为在项目洽谈时,首先要做调研,分析可行性。最好要有技术贮备和研究基础,确实技术高新难度大的产品,可向企业说明风险性。 还有的企业希望与研究者私下合作,少给技术费。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最好是以中大的名义与合作企业签定合同,这有两个理由。.第一:学校根据经费计算工作量;第二:与企业谈判时,有中大这块筹码,合同金额可能高些。

3.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技术含量高又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技术成果较少,有不少成果不能形成产品,有些产品又不能成为商品,能产业化的较少,能形成产业的则更少;若有企业合作,课题由企业出,高校负责试验研究,企业进行中试生产,走产-学-研道路,将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