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文教授在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浅 谈 人 才 与 学 科 建 设
蔡继文 (教授,博士,博导)
人才队伍的组建,包括引进专业人才和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其依据应该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每个学科,具体到每个二级学科,应该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在平衡每个基础学科或研究方向发展的基础上,或是巩固具有一定研究积累的研究方向或学科、防止具有标志性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年龄出现断层,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或是瞄准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点,集中有关的研究力量发展新的具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或方向;或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应用型的研究等。根据这种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合和培养,或直接引进相关的领军人物,才能减少人才队伍建设的盲目性,并对整个学科发展起到一种协调推动的作用。
其次是应该重视和鼓励组建研究团队。国家基金委、广东省基金委和教育部等都相继设立了团队项目或优秀群体创新项目,虽然得到这种项目资助的难度非常大,但我认为这种项目设立的更大意义是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每个教授都孤军奋战,虽然也可以在某个领域找到立足之地,但是,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的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交融,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而这些新的研究领域正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机遇所在, 开展这些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包括大学科和小学科)的合作。举个例子来说,结构生物学是近十年发展迅猛、已得了几次诺贝尔奖的研究领域,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懂生物的人进行基因表达等工作以获取大量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需要懂结晶学的人培养晶体、对衍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建立结构模型,需要懂化学的人协助确定活性点的位置、结构和作用机理,需要懂计算机模拟的人对其结构-性能进行研究等等,因此,每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假如没有其他领域人才的配合,其优势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这种团队或合作意识在提高整体的研究水平和层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互相合作、沟通、共同扶持的过程,也将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愉快的工作环境。现在都有“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时髦说法,而这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也将是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能重视同事间的相互沟通,共同设计一些能取长补短的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开展一些实质性的合作研究,最终也将为团队或群体项目的申请积累和创造条件。
第三点,应充分重视现有的师资力量并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增强各种人才的责任意识。由于我们现在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单干户,刚留校任教的年轻博士、讲师和教辅人员,除了完成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在开展研究工作方面一时还难以独当一面,假如学院(或通过学术委员会)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作一些安排或指点,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研究团队或梯队中,使这些年轻的老师在研究方向上暂时有个归属,同时也是创造条件将他们培养成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 最后,我想谈谈我自己几年来在独立组织课题开展研究的一点经验,以供刚留校任教的年轻博士参考。首先是对自己的专业背景、现有的工作条件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说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条件允许你开展那些工作,然后在全面了解有关专业的研究进展、也即国内外的同行都在作些什么工作(必须系统仔细地查阅国际主流的学术期刊、尤其最新发表的综述性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或特点,在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里选择一个到两个小的研究方向开展工作,并确定短期和中期目标,结合实际及时评估和调整,学会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其次是要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听一流学者做学术报告。一个好的学术报告,报告者将讲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这实际上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学问。参加学术会议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口头报告或墙展的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的工作、并有机会认识或结识自己专业的一些领军人物,这些关系的建立对自己以后专业的发展和各种研究经费的申请将会很有帮助。(学院或学校能否考虑设立相应的机制以鼓励年轻学者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加会议还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看到同行出色的工作、或者是为了在下次会议上报告更好的结果,都将促使自己捉紧时间埋头苦干。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肯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