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副教授在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初 到 中 大 工 作 的 体 会
          刘 鸿 (“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副教授,博士)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

  这次化学院04战略研讨会进行了将近一天,已经开始向一次轻松愉快的聚会过渡了。通过这次研讨会,我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学院的工作思路和安排,也认识了更多的同事。在这次会议以前,我被通知作为“引进人才”的代表要在这次会议上发言,第一感觉是“为难”,因为引进的同事中,很多都比我的工作干得好,资历也比我深,我自己连在国外工作的经历都没有。我只能利用这次机会,谈谈在选择中大前后和进入中大后工作一年的一些体会。 我是1999年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的,随后作了两站博士后。其间,都是在实验室和水处理等现场的一线工作,自以为学到了点本事,在想出国却没有成的情况下,就开始在国内找工作,于是,将简历投到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然而,简历在好多单位犹如石沉大海,打电话或写信去询问,回答是:我们这里收到的简历很多,很多人都是国外的博士毕业或在国外的名牌大学作过博士后的;我们这里的门槛其实非常高。言外之意,我的条件还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当然,最后的结果表明,他们录用的人也不一定就特别优秀,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在当时,给我的触动很深。

  后来,我又将简历投到中大,没想到学院的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也很热情。我就到中大来作进一步的接触,发现这里的情况同我想象的不一样,总结起来,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使我选择了中大。

  第一, 这里的学风很好。我先以为,中大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基础研究不怎么行,这当然是我的井底之蛙之见。到中大接触后发现好多实验室晚上仍然灯火通明,学生们都在忙碌地做实验。同时,许多年轻教师的成绩同国内同行相比,已经很突出了,职称也只是副教授,却还在努力地工作着。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肯定是愉快的。

  第二, 学院领导的作风很务实,没有形式主义,态度很热情,非常的平易近人。

  第三, 广州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没有很强烈的排外情绪。我到过的城市也不少,发现改革开放虽然进行了二十多年,许多大城市的排外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这对外地人的工作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下面谈谈我进入中大后的工作和一些体会。 进入中大化学院后,我被安排在环境治理研究室工作。

  虽然我自己更喜欢做一些基础研究,发表一些论文,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院学科发展的要求,我决定先以应用研究为突破口。我的工作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结合自己以前的科研积累,将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努力推向市场。为此,我们通过全面的考察后,同顺德的一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合作效果非常好,现在在进一步扩大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其次,结合自己在环境方面的学科特点,力争在水处理方面也有所作为。考虑到我们有技术上优势,而信息来源有限,对市场不熟悉,我们就同北京一家石油废水处理方面的环境工程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此协议已经开始生效。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提供技术方案和咨询服务,他们进行工程承接和实施。可以说,我们学到的东西是很多的,为我们今后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方向提供了强有利的支持。

  最后,我们结合国家的发展要求,开始寻找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研究方向和领域。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始在三峡库区寻找研究和开发课题。大家知道,三峡工程在国家发展中有重大意义,而现在的形势是,三峡库区许多企业的工艺、技术和环保设施均不能满足三峡库区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造或新建,压力相当大。我们已经同当地的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开始在当地进行废水处理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了。

  在开展以上几方面的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学校提供的科研启动金对我的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笔经费,以上的工作基本上无从谈起。有些学校就没有启动金,新教师到岗后,必须花一段时间等钱。我们私下戏说,这实际上在等死。现在,国内的年轻人上得很快,如果我们再花两年或三年才能等到第一笔钱,很多机会就没有了。可以说,一步落后,步步都会落后。

  第二、 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支持给了坚持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刚开始工作,人手不够,环治室的同事和其他室的同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们同我一起定方案,讨论,进行现场实验,特别是在废水处理的现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没有他们的支持,工作是无法开展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 学校在住房等生活条件上提供的便利也为我能够安心工作提供了保障。

  同时,我也感到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比如:

  第一、 很难建立一支稳定的队伍。学校的评价体制是针对个人而非团队,要实现同事之间的全面合作还有困难,硕士生又实行“两年制”,难有作为,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研究工作就没有延续性,因此,副教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二、 对外进行论文合作不太方便。我们在论文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是中大作为第一作者单位才算是自己的论文,这对我们开展对外进行论文合作不太方便。有时,我们可以作为重要的参与者进行对外合作,论文发表时,当然不会是第一作者,但这种论文对化学院来说,意义不大,我们就只好放弃了,而去做“意义更大”的事。如果没有这种限制,我们对外合作会更有信心,眼光会更长远,说不定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思想,论文署名也就是自己第一了,可没有第一步,自然就没有下文了。

  第三、 对外承接工程项目时,缺乏资金支持。许多环境工程公司在同我们竞争时,都向发包方提出“垫资”的优惠条件,而我们却没法做到这点。有时,虽然我们的技术方案很好,也会失去机会。我想,学校科技部门或学院是否为此提供一笔资金,等我们工程完成后再偿还。当然,为了避免风险,学校科技部门或学院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监管,也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措施。这种措施,可以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然后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最后,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为了学院的科研和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